常见问题解答

一、乘客:

 

1. 航班乘客中发现疑似病例,机组人员如何快速有效进行处置?希望有统一的科学可行的处理预案。

答:(1)做好机组人员的个人防护:按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要求,机组人员必须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推荐客舱乘务员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 N95)、一次性手套,疑似乘客区域内提供客舱服务的乘务人员,因需接触可疑旅客或接触具有传染风险的污染物(呕吐物、排泄物、体液分泌物、血液等)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物表时,建议使用护目镜和一次性防护服(作为短时应急处置,可使用机载防疫包中的防护围裙临时替代)。 具体个人防护装备要求参见附件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中,机组人员个人防护建议。特别注意:佩戴手套不能代替手的清洁与消毒。(由于手套会积累污物及病毒,会造成被触摸物表的不洁传播)。

(2)迅速隔离该乘客:让其佩戴口罩或给予其口罩佩戴,并给予其一些纸巾。

将其转移至机上所设置的隔离区(客舱最后三排座位为应急相对隔离区,尽可能将可疑 旅客安置在右侧靠窗位置,以便尽可能将其呼出的气体直接排出机外,并设立后部右侧盥洗室为隔离人员专用,以避免交叉感染)。

3)安排该疑似乘客周围乘客(同排,前三排、后三排座位(共七排)范围内乘客)做好防护,建议其佩戴口罩,注意手部清洁。

4)及时上报地面医务人员,落地后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处置及隔离。

5)搜集机上所有旅客个人信息(联系方式、应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落地后去向),特别是疑似病例同排,前三排、后三排座位(共七排)范围内乘客,以备应急处理。

6)落地后对飞机机舱消毒参考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中的规定进行。

 

2. 空勤人员在空中遇到发热乘客的时候很难判定是否是疑似病例,空中高频呼叫以后,落地以后等待结果需要等待时间很长。这个阶段,乘客和机组均机舱内(驾驶舱及客舱)等待,非常煎熬。有时需等待四到五个小时,这个期间的心理如何疏导?还有什么相关的一些措施能快速检测、快速判断呢?

答:(1)判定标准:遇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大于 37.3℃)或咳嗽、气促等症状的乘客,需追问乘客发病前 14 天内有无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

居住史,是否曾接触过以上地区或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有无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接触史。如为近 14 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

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并且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热、畏寒、乏力、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者,作为重点疑似对象。如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情况下,遇到难以判定时一律按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及防护处理。

(2)做好机组人员的个人防护:按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要求,机组人员必须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推荐客舱乘务员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 N95)、一次性手套,疑似乘客区域内提供客舱服务的乘务人员,因需接触可疑旅客或接触具有传染风险的污染物(呕吐物、排泄物、体液分泌物、血液等)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物表时,建议使用护目镜和一次性防护服(作为短时应急处置,可使用机载防疫包中的防护围裙临时替代)。具体个人防护装备要求参见附件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中,机组人员个人防护建议。特别注意:佩戴手套不能代替手的清洁与消毒。(由于手套会积累污物及病毒,会造成被触摸物表的不洁传播)。

(3)建议乘客全程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推荐对于无口罩乘客给其分发口罩,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的宣教,印发宣教材料。(可参考《公共交通工具消毒操作技术指南》、《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卫生防护指南》, 参见附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第四版)  

 

二、机组人员:

1. 如在执勤航班乘客中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对执勤该航班的机组人员该如何有效处置?

答:(1)机组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同前),建议应由之前有相关接触的乘务员负责实施安排隔离可疑乘客,且该乘务员减少与其他机组人员近距离接触(2 米)及非必要接触。

2)及时上报地面医务人员,航班落地后,待旅客及其他机组人员下机完成后,该指定乘务员及同舱段区域乘务员派专车接送,进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3)其他机组成员暂无需进行隔离观察,但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

 

2. 机组人员执行航班回来,需不需要先在酒店住 1-2 天与家人分开下,特别是孩子小的航空人员?

答:(1)执行湖北省外包机任务的机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任务完成后暂无需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但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

2)航空公司在得知 14 日内有搭载确诊、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航班确认信息后,应通知执行此航段任务的机组人员进行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3)执勤期及休息时间如未接触确诊及疑似病例且未到过疫区,无需隔离,加强自我防护及检测(体温、症状等)。

4)如有符合密切接触人员判定标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需要及时隔离,通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 采取有效防护:是指在与其接触时全程佩戴口罩,同时注意手卫生,即为有效防护。

 

3. 疑似病例排除后,被隔离机组人员的放飞标准?

答:疑似病例在排除后,其密切接触者可同期解除医学观察。与其他人员航前检查相同,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即可放飞。

 

4. 疑似病例确诊后,被隔离机组人员的放飞标准?

答:机组密接人员需要按照疑似病例/确f诊病例要求隔离观察,时间至少 14 天。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若检测阴性,仍需持续至观察期满(14天)。如隔离期满,经检查排除诊断后,解除隔离,与其他人员航前检查相同,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即可放飞。

 

5. 某机组成员完成任务后的几天,收到通知既往几天前执行的航班上有确诊旅客,但这中间因执行其他航班任务又已接触过了其他机组人员,但目前该员没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单纯停飞观察这一名,还是展开搜集接触过的所有机组人员停飞观察?不停飞可能造成疫情扩散传播,停飞的话依据是什么?范围是什么?

答:依据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要求,航空公司在得知 14 日内有搭载确诊、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航班确认信息后,应通知执行此航段任务的机组人员进行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6. 如果可疑接触的机组成员正执行出差任务,返回航班如何处置?是执飞回来还是留在原处?如执飞回来的话,同机组成员应该如何防护?

答:如该机组成员符合航空器密切接触判定标准,依据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要求,应通知曾执行此航段任务的机组人员进行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建议咨询当地的疾控中心流调人员。 非曾执行可疑接触航段任务的同机组其他人员推荐做好个人有效防护,减少与曾执行可疑接触机组成员近距离接触(2 米内)及非必要接触;其他的一般接触人员原则上也是接触人员越少越好,建议必要时咨询当地的疾控中心流调人员。

 

7. 机组人员推荐的口罩类型?

答:依据《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中机组人员个人防护建议:

1)日常执行航班:客舱乘务员在日常执行航班任务中,当航线疫情风险较低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当航线疫情风险较高时(例如搭载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的旅客),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 N95)。

2)在接触可疑旅客或接触具有传染风险的污染物(呕吐物、排泄物、体液分泌物、血液等)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物表时,建议选择医用防护口罩(或 N95)。戴口罩时,注意密闭性和内外上下之分。现场应急处置或口罩污染后应立即更换。

3)在佩戴口罩的同时,需要强调,在接触可疑旅客或接触具有传染风险的污染物(呕吐物、排泄物、体液分泌物、血液等)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物表时,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橡胶或丁腈手套。当接触不同发热旅客或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消毒,更换手套并进行手卫生。并建议使用护目镜和一次性防护服(作为短时应急处置,可使用机载防疫包中的防护围裙临时替代)

4)其他非接触疑似旅客人员可以佩戴普通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需要根据物资储备情况而定)。

 

8. 隔离期内的机组人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生活饮食?消毒?服药?

答:详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感染防控指引(试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第四版)》

 

9. 哪些情况需要隔离?

答: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第四版)》要求,需要隔离观察人员的判定标准:密切接触者指与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仅限湖北省)、确诊病例发病后,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1)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到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 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

同事、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不同交通工具密切接触判定方法,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1)飞机等航空器上的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标准为:一般情况下,民用航空器舱内病例座位的同排和前后各三排座位的全部旅客以及在上述区域内提供客舱服务的乘务人员作为密切接触者。其他同航班乘客作为一般接触者。乘坐未配备高效微粒过滤装置的民用航空器,舱内所有人员。其他已知与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汽车:乘坐全密封空调客车时,与病例同乘一辆汽车的所有人员。乘坐通风的普通客车时,与病例同车前后 3 排座位的乘客和驾乘人员。其他已知与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采取有效防护:是指在与其接触时全程佩戴口罩,同时注意手卫生,即为有效防护。

 

10. 是否有推荐的隔离方式?居家隔离?集中隔离?

答: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应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并加强对居家观察对象的管理。而一般接触者无需隔离,但要进行健康风险告知,嘱其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近期活动史。

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 14 天。

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若检测阴性,仍需持续至观察期满。疑似病例在排除后,其密切接触者可解除医学观察。

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对象应相对独立居住(集中医学观察场所需提供单间),尽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员的接触,做好医学观察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具体内容

见《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第二版)》。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经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并要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三、航空器

航空器的消毒标准:对航空器消毒的应用试剂是什么?是否有适航性或者达到消毒的标准?航空器消毒,机组一次性手套配备使用条件和时间?航空器消毒,通常为客舱消毒,那么驾驶舱是否需要消毒?标准?

以上问题详见《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

 

四、机场地面服务人员

1. 安检、公安等与旅客密切接触的一线人员如何科学防护?

答:运输机场安检人员有效防护措施,依据《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第二版)》 要求执行。公安等机场地面服务人员参考《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第二版)》,并依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第四版)》中特定人群个人防护指南(第二版)中所述,推荐如为对密切接触者实施调查工作,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 与被调查对象保持 1 米以上距离。如需接触可疑病例,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防护服、KN95/N95 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 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特别强调手卫生:无明显污染物时,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采取手卫生措施,

尤其是戴手套,脱手套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执行手卫生措施。 特别注意:佩戴手套不能代替手的清洁与消毒。(由于手套会积累污物及病毒,会造成被触摸物表的不洁传播)。

 

2. 如有疑似或确诊旅客,与其密切接触的机场地面服务人员是否需要隔离?如何有效

处置?是居家隔离?还是集中隔离?有否推荐?

答: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第四版)》所述,未采取有效防护,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及

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交通工具密切接触者判定指引中所述其他已知与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如地面服务人员已采取有效防护,推荐应按一般接触者实施管理:依照管理方案无需隔离,推荐要进行健康风险告知,嘱其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腹泻、结膜

充血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近期活动史。必要时需与当地疾控中心联系,决定是否采取隔离措施,具体由疾控中心和社区负责。 运输机场安检人员有效防护措施,依据《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第二版)》要求执行。

 

3. 如果进港旅客临时发现发热,托运行李已到传送带,后续操作人员,如何进行行李消杀?

答: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用 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 500mg/L 的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擦拭消毒,作用 30 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 30 分钟。

 

4. 如上岗员工测体温是 37-37.2,是直接去医院,还是先自我隔离观察一会再测?

答:首先观察该上岗员工是否佩戴口罩?如未佩戴,首先要求其必须戴口罩,同时询问是否使用过退热药?是否有不适症状?有没有发热患者或疫区接触史?如果有以上问题的肯定答案,建议及时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其他陪同或工作人员与该员工保持一米距离以上)。如果否认以上问题,建议离岗通风位置带口罩休息 15 分钟后复测体温(推荐水银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时间>5 分钟),如果体温仍在这个范围建议医院就诊。该员工及陪同人员双方均需戴口罩。

 

5. 在外用餐,如果隔壁有人打喷嚏或者咳嗽,是不是桌上的食物就被污染了?

答:如果进餐者相互之间距离一米以外没有问题。目前各单位就餐基本上都要求保持距离,至少 1 米以上。同时建议推广和普及单位人员,如打喷嚏应按照规范要求掩口鼻(最好是手肘部掩面,而非双手掩面)。如该打喷嚏人员未按要求,推荐其周边 2 米物表消毒(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

 

6. 疫情病毒的传播途径现已明确有三种,在公共场所空气中的病毒实效存活时间是多长?

答:首先,病毒是通过飞沫或者接触传播,飞沫一般通过咳嗽、打喷嚏,它在空气当中的传播距离有限,一般是一米或者两米,它从人体出来很快就沉降了,不会在空气当中漂浮,病毒也不会自己飞来飞去,在空气当中不会有病毒,这也就不存在病毒存活多久的问题。飞沫可以自然沉降,周围的物体表面,或者通过我们的手就有可能沾有病毒,它会污染我们接触到的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纽,病毒会污染这上面。有研究发现,病毒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小时,如果温度、湿度合适,它可以存活数天。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在 20 度的环境,湿度 40%,可以存活达到五天。一个人打喷嚏,如果不注意拿手遮挡,会有病毒污染门把手,污染电梯按纽等,如果下一个人接触后如不洗手,又揉眼睛, 扣鼻子,病毒则可以通过接触的方式传播。往往呼吸道传染病的飞沫传播,更多是通过手传播,请大家一定要把手洗好,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特别注意:佩戴手套不能代替手清洁与消毒。(由于手套会积累污物及病毒,会造成被触摸物表的不洁传播)。

 

五、办公环境及公共区域

1. 办公环境的防疫消毒标准?

答:依据《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卫生防护指南》

 

2. 机场及运行公共区域的防疫消毒标准?

答:依据《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第二版)》要求执行。

 

3. 接受隔离机组空勤及地面人员的客房的消毒流程和标准?药物选择及浓度推荐?

答:依据《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卫生防护指南》

 

六、其他问题

1. 心理干预:对于亟需民航员工抗疫期间心理干预的支持,正在组织开展。

2. 如何正确佩戴和摘脱防护装备

答:尽快完善正确佩戴和摘脱防护装备的讲解示范视频,供大家参考。

 

 

 

 

解答依据: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市卫健委各类文件和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新冠病毒肺炎诊断标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第四版),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第二版)(以上标准会实时更新)
解答咨询专家:民航医学中心/民航总医院 感染办公室 王丽俊处长、航空医学研究所 祁敏副所长、公卫研究室邱兵主任
解答汇总编辑:民航医学中心/民航总医院 泌尿外科 崔亮 潘喜 韩旭 张讯